牌坊是中國古典建筑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一組建筑或者是一個建筑群中,往往最先讓人看到的,就是牌坊。牌坊,就像是整個樂曲中的序章,自然這牌坊也就當仁不讓地成了咱中國古建筑中的一個很顯著的標志。與我們的民居、殿宇建筑不同,牌坊的形體無法與之相比,但是其發展演變的歷史,卻能追溯得相當久遠。 從一些建筑書籍及資料中能夠發現,牌坊這個東西最早并非是我們目前所見之形象。其早先當是一個院落的門。當時的這些小院落不見得都是磚瓦房,應該是比較簡陋的,院門充其量就是豎兩根木頭,用樹枝蒺藜編成門,我們現在把這種門叫柴扉。但是這可能不美觀,也可能不牢固。聰明的古人再在兩根立著的木頭上加上一根或兩根橫著的木頭,把扉變成了衡門。我想,如今這樣的東西基本是找不到了,但是,在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博物館門口,有一座類似的建筑物,卻是可以讓我們從中去發現些什么的。
太原文廟

河南安陽殷墟

到了唐代,中國的城市管理有了一種叫做里坊制的制度。這種制度就是把居民區統統集中,然后劃分成若干小區,小區均以“某某坊”為名,小區用墻攔起,與道路之間則開個門,這個門叫坊門,坊名就寫于坊門之上。從此,“街坊”這個詞開始出現,而坊門則進一步向后來的牌坊演變。咱們蘇州,至今尚存有諸多千百年未變的坊名(路名):黃鸝坊、三元坊、慶元坊、天官坊、吳趨坊、海紅坊……不過這坊門卻是再找不到了的。
從《清明上河圖》中,能夠找到宋代牌坊的模樣,今天在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景區我們能夠看到原樣復制的東西。也正是從宋代開始,牌坊的樣子被官方定了下來,這就是記載在《營造法式》的烏頭門。此后牌坊就一步步演變成如今之所見。
那么在中國,牌坊是不是僅僅用于建筑群外,作為此建筑的引導呢?其實牌坊發展到明清,卻是越分越細了。牌坊和牌樓都是我們所常見的,通常約定俗成的稱謂是,沒有各種頂的,叫做牌坊;牌坊頂端再加上一些小屋頂的,則被叫做牌樓。通常我們不區分牌坊和牌樓,統統俗稱為牌樓。
牌坊是可以分類的。以制作材料分,能夠分成木牌坊、石牌坊、琉璃坊和水泥牌坊等;也能以用途分,可以作為表彰、作為標志等。另外牌樓牌坊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制來建的,所以不僅能從樣式上看出不同,也能從體量用料和形式上來區別。
怎樣來認識這些樣式不同的牌樓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來點點立柱,兩根立柱之間算一間(俗稱開間,如五開間、三開間等)。其上如果還有像小屋頂的,我們把它們叫做樓。所以往往一些專業的書籍上,就會把一些牌樓叫做“三間七樓”等。那就是說這個牌樓一共由四根立柱組成了三個開間,牌樓的橫坊上部安裝了七個小屋頂。
就說這立柱,還有出頭不出頭之分,也就是俗稱的沖天類型。但是牌樓頂上小屋頂多的,那立柱就越難出頭,牌樓的間與樓對應的,則沖天的立柱就相對多些。這和制造難度可能有點關聯。此外,木牌樓與石牌坊不同的是,由于頭重腳輕等因素,因此大型的木牌樓在立柱前后增加支撐,以加強整個構造的強度。木牌樓不僅在樓與間之間的搭配有很多的變化,而且這樓本身的樣式也不盡相同,比如樓會采用歇山、懸山、廡殿等多種形式。
一間的木牌樓尖兵僅見過兩座,一個在北京成賢街街口(靠近雍和宮,街內有當年的國子監),另外一個在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門口。前一個是一間三樓沖天式,后一個是一間三樓,樓采用的是懸山樣式。
北京成賢街

保定總督署轅門

三間三樓,樓型為歇山加懸山頂的(如山西臨汾汾城城隍廟)。

另外三間的牌樓還有一種極其奢華的營造方式——三間六柱五樓歇山頂,俗稱雞爪牌樓。(河南開封山陜甘會館)

在我眼中,通過石牌樓傳遞給人們的信息,往往比之木牌樓更多。也許是少了諸多的局限,石牌樓的雕飾、文字均比木牌樓多。而基層的工匠的藝術靈感,往往在這里得到迸發。尖兵見過幾座雕飾極為精美的石牌樓,比如北京香山碧云寺前的;比如山西解州關帝廟前的;再如河南周口關帝廟拜殿前的幾座都是。



琉璃牌樓當然主要集中于皇家建筑群,在所有的牌坊牌樓中,這種形式也顯得最為厚重。
如北京北海公園、香山靜宜園、國子監、東岳廟,以及河北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廟之內,就均能見到這種類型的牌樓




還有一種是近代或現代修建的牌坊,這其中,有的開始使用水泥作為主要的架構用料(如河南安陽袁世凱墓),有的開始在牌樓中引入了西方的設計元素(如廣東廣州紅花崗四烈士墓墓道),有的注入了近代簡練的元素(如河北張家口察哈爾烈士陵園墓道),有的大部沿用古時方式(如臺北忠烈祠、廣東惠州東江烈士陵園),更有的建起了更為大氣的大型牌樓,以烘托主體建筑的高大(如臺北故宮、臺北中正廣場)。還有一座帶有屈辱歷史的牌坊,目前存于北京中山公園內,這座就是原先的克林德牌坊,如今被叫做保衛和平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