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tton id="zcyrv"></button>

      <button id="zcyrv"><acronym id="zcyrv"><u id="zcyrv"></u></acronym></button>
      1. <li id="zcyrv"><acronym id="zcyrv"><u id="zcyrv"></u></acronym></li>

          熱門關鍵詞:
        位置:首頁 > 園林資訊
        南方園林常用竹子品種薈萃(圖文)
        • 來源:園林資料庫 作者: 人氣:2 時間:2012-06-02
        • 1.碧玉間黃金竹

          學名:P. sulphurea cv. houzeauana 

          別名:綠皮黃筋竹、碧玉間黃金竹。竹竿綠色間有淡黃色縱槽,余同剛竹。常見混生于剛竹林中。

            黃金間碧玉竹是南方大型叢生竹,竹稈金黃色,節間帶有綠色條紋。黃金間碧玉竹粗達10公分,高達18米,此竹色彩美麗, 點綴美化環境,金碧生輝,具有很好的觀賞性,此竹粗生易長,是制作假竹子的優良竹材,黃金竹名蘊含萬兩黃金的內涵,象征事業輝煌,財源滾滾?芍谱鞫Y品籃等工藝品,建造金色竹門、竹走廊或竹屋等,使游客耳目一新。 一年四季可營造大型園林竹景,馬上獲得優美的竹林景觀,是著名觀賞竹之一。

          黃金間碧玉竹三年后的竹子會生長出大量黑色斑點,嚴重地影響其觀賞性,必須進行有效的養護才能保持優良的觀賞性,黃金間碧玉竹由于高達18米,竹子生長松散,抗風性能差,有倒伏的可能。

          2.青皮竹

          學 名: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科屬: 竹亞科簕竹屬

          形態特征:叢生竹,竿高達9-12米,徑3-5厘米。竿直立,節間甚長,竹壁薄,近基部數節無芽,籜環傾斜;X鞘初有毛,后無之,籜耳小,長橢圓形,不甚相等,籜舌略呈弧形,中部高約2-3毫米,籜葉窄三角形,直立。出枝較高,基部附近數節不見出枝,分枝密集叢生達10-12枚。每小枝上葉片8-14枚,長10-25厘米。筍期5-9月。

          分布習性:主產于廣東、廣西、福建、湖南、云南南部亦有栽培。好生于土壤疏松、濕潤、肥沃的立地;河岸溪畔、平原、丘陵、四旁均可生長。適生于溫暖濕潤之氣候環境中。

          栽培管理:移植母竹或用種子育苗均可繁殖。生長快,成林易。南方各省采用埋竿、埋節、埋兜,主枝及次生枝育苗繁殖等法,均已成功。

          觀賞特色:竹竿甚密集,枝稠葉茂,綠蔭成趣。

          園藝配置:于庭園或公園中,家前屋后均宜成片栽植。

            竿較細小,葉片也較小,更具婀娜多姿,適宜于較小空間的庭院配置。

          3.泰竹

          拉丁名:Thyrsostachys siamensis (Kurz ex Munro) Gamble

          別名 :暹邏竹、條竹、南洋竹

          科屬:禾本科泰竹屬

          國內分布:我國臺灣、福建(廈門)、廣東(廣州)及云南有栽培,并在云南西南部至南部較常見,分布于瀾滄至勐海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河谷土壤層厚且肥活的地區。。

          國外分布:產緬甸和泰國,馬來西亞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泰國。

          形態特征:竿直立,形成極密的單一竹叢,高8-13米,直徑3—5厘米,梢頭勁直或略彎曲;節間長15—30厘米,幼時被白柔毛,竿壁甚厚,基部近實心;竿環平;節下具一圈高約 5毫米之白色毛環;分枝習性甚高,主枝不甚發達;芽的長度大于寬度;X鞘宿存,質薄,柔軟,與節間近等長或略長,背面貼生白色短刺毛,鞘口作“山”字形隆起;籜舌低矮,先端具稀疏之短纖毛;籜片直立,長三角形,基部微收縮,邊緣略內卷。末級小枝具4— 12葉;葉鞘具白色貼生刺毛,邊緣生纖毛;葉耳很小或缺;葉舌高約1毫米,上緣具纖毛;葉片窄披針形,長9—18厘米,寬0.7—1.5厘米,兩表面均無毛,或幼時在下表面具柔毛,次脈3—5對;ㄖΤ蕡A錐花序狀,蒼白色,具多數纖細分枝,其每節叢生有少數假小穗,假小穗叢下方托以一船形、無毛、先端平截之苞片;具花小枝的節間平滑,極 細,具溝槽;小穗幾為白色,長1.2—1.7厘米,寬3—5毫米,含小花3朵;穎1片,長 0.8-1厘米,卵形,先端尖,基部具白色長柔毛,8脈;外稃似穎,但較長,僅下方小花的先端具毛茸,下方小花的內稃形窄,具2脊,脊上生纖毛,先端深裂至中部,頂端小花的內稃無脊,先端凹缺,具二短尖頭,無毛,較其外稃為長;鱗被不存在;雄蕊能伸出花外,花絲分離;子房初為卵形,后作扁形,柱頭1-3,羽毛狀,彎曲。穎果圓柱形,長5毫米,直徑2毫米,先端具喙。

          用 途:本種竿直叢密,枝柔葉細,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竿節間勁直而堅韌,且上下粗細 均勻,國外多用于制作傘柄。筍食用。傣族村寨附近及房前屋后常有種植,常作為緬寺中重要佛寺的指示植物。稈勻稱,通直,常形成密集而較小的竹叢。梢頭勁直,高7-15米,粗3-5厘米。筍可供食用,常用作商品竹筍。因竹稈直而密,枝小葉細,是熱帶觀賞竹種的上乘品。竹稈中等,通直幾近實心,可用于制作旗桿、傘柄、曬桿、鋤把、欄桿、掛瓦條等。

          4.佛肚竹

          拉丁名: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

          別名:佛竹

          科屬:禾本科簕竹屬

            佛肚竹,又稱佛竹,羅漢竹、密節竹,大肚竹、葫蘆竹。

          國內分布:產廣東,現我國南方各地以及亞洲的馬來西亞和美洲均有引種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廣州。

          特征:枝葉四季長青,其節間膨大,狀如佛肚,形狀奇特,故得名佛肚竹。佛肚竹為我國廣東特產,是盆栽和制作盆景的良好材料。

            佛肚竹枝葉叢生,性喜溫暖濕潤,喜陽光,不耐旱,也不耐寒,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中生長。佛肚竹一般盆栽于5厘米深的淺盆內,以選用面積較大的長方形或橢圓形盆為佳,這樣有利于竹鞭水平橫向生長。若盆中再點綴些小塊湖石或石筍石,則更顯得景致自然秀美。

          5.撐篙竹

          拉丁名: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 

          別名:油竹、白眉竹、花眉竹 

            禾本科(Gramineae)

          一般特性:植株叢生,無刺,稈直立或莖直立,高達15米,徑6厘米,頂端不彎垂,出枝習慣低;節間圓柱形,密被小剛毛,常有白色條紋;稈材厚而堅實;枝多數,叢生而平伸,枝與小枝上的籜幼時紫色;稈籜的形狀和被毛變異大。

          生態分布: 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的河岸或低丘,喜疏松濕潤土壤。。

          備注:為華南良竹之一,常見于廣東省的西北江,廣州近郊亦常栽培。竹材堅實,為棚架良材;又常用作船上的撐篙,故有此名。

          特征:高10-15m,徑4-6㎝,節間長20-45㎝,壁厚達8mm,表面綠色,幼時被白粉和易落白色細毛;基部節間具黃白色條紋,節上環生灰白色毛環。分枝堅挺且低。稈籜綠色,具淡色縱條紋,厚紙質,籜鞘先端呈不對稱的圓拱形;籜耳明顯,均具皺折,邊緣具流蘇狀卷曲遂毛,大耳橢圓形下延,約比小耳大1倍,小耳卵形;籜舌高2-5mm,邊緣鋸齒狀;籜葉直立,長三角形,背面無毛,腹面有細刺毛。葉片長披針形,長9-14㎝,寬0.7-2.5㎝,背面密生短柔毛。竹材堅實挺直,可作棚架、撐篙、農具、家具及建筑用材,亦可劈篾編織竹器,節間去皮適刮下中層為“竹茹”,可入藥用以清熱、治吐篾 小兒驚病等癥。

          6.粉單竹

          科屬:竹科刺竹屬 

          別 名:單竹 

          拉丁名:Bambusoideae cerosissima McClure 

          產地分布:產中國南部,分布兩廣、湖南、福建.是兩廣及湖南、福建部分地區廣泛栽培的優良竹種,具有生長快,成林快、伐期短、適性強、繁殖易等特點。其垂直分布達海拔500m,但以300m以下的緩坡地、平地、山腳和河溪兩岸生長為佳,無論在酸性土或石灰質土壤上均生長正常,其分布區年均溫18.9~20.0℃”年降水量999.1~2136mm。 

            粉單竹林多為人工栽培的純林,稈直立,便梢部彎曲,高8~12m,直徑4~7cm,林相整齊,結構單一,林下植物稀少,常見的有野牡丹、華山礬、古羊藤等。  

          形態特征:稈高3--7m,徑約5cm,.頂端下垂甚長,稈表面幼時密被白粉,節間長30--60cm。每節分枝多數且近相等;X鞘堅硬,鮮時綠黃色,被白粉,背面遍生淡色細短毛;籜落后籜環上有一圈較寬的木栓質環;籜耳長而狹窄;籜葉反轉,卵狀披針形,近基部有刺毛。每小枝有葉4—8枚,葉片線狀披針形,長20cm,寬2cm,質地較薄,背面無毛或疏生微毛。

          生長習性:和一般竹子差不多。 

          園林用途:植于園林的山坡、院落或道路、立交橋邊。 

          繁殖培育:移鞭繁殖

          7.麻竹

          拉丁名: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別名 :甜竹、大頭典竹、大頭竹、甜竹、吊絲甜竹、青甜竹、大葉烏竹、馬竹等 

          科屬:禾本科牡竹屬

          特征:地下莖為合軸型。主干高20—50米,粗10—30厘米,節間長45厘米。莖籜質地堅脆,背部稀疏貼生易落的深棕色小刺毛;籜葉呈卵狀兼披針形,長6—15厘米,寬3—5厘米,上面具有淡棕色小刺毛;枝條常反生于主莖之上部,每小枝具葉7—10枚,葉鞘上部貼生黃棕色細毛;葉片寬披針狀或披針狀矩圓形,長橢圓形,長1 5—35厘米,寬4—7厘米,次脈11—15對,小橫脈顯著。小穗長12—15毫米,寬7—13毫長,含6—8花,紅色或深紫色。稈近直立,高達25m,徑8-25cm,節間長30-50cm,幼稈表面被白粉,節微隆起,稈基數節于節下具黃棕色毯毛狀毛環,并于稈環上具根點;X鞘呈圓口鏟狀,頂端兩肩廣圓,鞘口甚窄,背面被易落之稀疏棕色刺毛;籜耳微弱,線形外翻,鞘口遂毛稀少;籜舌高2-4mm,邊緣細齒狀;籜葉翻轉,卵狀披針形。葉片大型,長18-30cm,寬4-8cm。筍期7-9月。筍味鮮美,為優良筍用竹種,竹稈可扎排,作水管及建筑用材。

          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福建、臺灣等地。浙南、贛南有引種栽培。 

          用 途:本種是我國南方栽培最廣的竹種,筍味甜美,每年均有大量筍干和罐頭上市,甚至遠銷日本和歐美等國。竿亦供建筑和篾用,庭園栽植,觀賞價值也高。 

          8.方竹

          別名:四方竹,屬禾本科、剛竹屬。 

          簡介:竹稈呈青綠色,小型竹桿呈圓形,成材時竹桿呈四方型,竹節頭帶有小刺枝,綠色婆娑成塔形,青翠欲滴,華麗高雅,以其獨特的竹種和清幽脫俗的品質深受人們的喜愛。

          形態特征:方竹稈高3--8米,節間呈四方形,深綠色,基部生有小疣狀突起,而略顯粗糙;稈環基隆起,基部數節常具一圈刺瘤;X鞘厚紙質,無毛,具多數紫色小斑點;籜葉極小,每節3枝,則多枝簇生。葉2--5片著生小枝上,薄紙質窄披針形;ㄖo葉,小穗常簇生成團,生于花枝各節上,每穗有5--6朵花,四季出筍(8月至次年1月)

          分布習性:主產華東、華南以及秦嶺南坡等亞熱帶地區,現多栽培。適生于氣候溫暖濕潤,土質肥厚的立地,但抗污染能力弱。長江流域以南各地,低山緩坡及平原均可栽培。方竹葉薄而繁茂,蒸騰量大,容易失水,故多自然分布于蔭濕涼爽、空氣濕度大的環境中。我省安吉竹種園、金華黃龍洞、溫州雁蕩山等地都有分布。 

          栽培管理:通常采用母竹移植或鞭根移植方法。選地要選擇土壤疏松肥沃、環境蔭濕的地方,注意避開陽光暴曬以及冬季西北風的迎風面。季節以早春移植為宜。起苗后須多帶宿土。遠距離移栽時,摘去大部分竹葉,能提高成活率。其它水肥管理措施,和一般竹子相同。 

          觀賞特色:方竹竹桿方形,別具一格,此外秋季出筍、枝葉繁茂,所以除了觀竿外,也是適宜觀筍觀姿的竹種。 

          園藝配置:在自然環境適宜的旅游景點,可以片植。一般造園時,可選植于背風、朝東的墻邊屋旁、水池小溪邊。 

          其它:竹竿可用于制作手杖及工藝品。竹筍鮮美,筍期正值散生竹筍期淡季,現也有地方作為筍用竹發展。 

            我國方竹種類約有20多種,主要分布在西南各省區 

          用 途:方竹稈形四方,別具風韻,為庭院常見觀賞竹種。江南各地造園均可選用?芍灿诖扒、花 

            臺中、假山旁,甚為優美。其稈可制作手杖。筍味鮮美,可供食用。 

          9.綠竹

          拉丁名: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Munro) Keng f.

          別名 :坭竹、鳥藥竹

          科屬:禾本科綠竹屬

          形態特征:主干高6—9米,徑粗5—8厘米,幼時被白粉,粉退后呈綠色或暗綠色;X鞘堅硬而質脆,無毛而有光澤,長8—16厘米,寬8—28厘米;籜葉三角狀披針形,直立,下面無毛,上面粗糙;莖每節有3枚粗大的和若干較小的枝條,每小枝生葉7—15枚,葉鞘長7—15厘米,幼時生有小刺毛,后則無毛;葉片披針狀矩圓形,長12—30厘米,寬2.5—6.2厘米,次脈9—14對,還有小橫脈。開花枝條通常細而堅硬,節間一側扁平,小穗下部綠色上部赤紫色,長20—35毫米,寬7—10毫米。筍期5—11月。節間圓筒形,長20-35厘米,通常鄰近的節間稍作“之”字形曲折;竿壁厚4—12毫米;X鞘脫落性,革質,頂端近為截形,背面無毛或被有或疏或密的褐色刺毛,邊緣無毛或其上部顯著生纖毛;籜耳近等大,橢圓形或近圓形,邊緣生纖毛;籜舌高約1毫米,近全緣或上緣呈波狀;籜片直立,三角形或窄三角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形并向內收窄,其寬度約籜鞘頂寬之半。分枝習性較高,常在竿第七節以上始發枝,竿每節計有3主枝和若干較細小的枝條。末級小枝具6一15葉;葉鞘長7—15厘米,初時被顯著小刺毛,以后漸變無毛,邊緣大都無毛或有時疏生纖毛;葉耳半圓形,邊緣有棕色燧毛;葉舌矮,截平或圓拱起;口十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3—6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鈍圓或廣楔形,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柔毛,邊緣粗糙或有小刺毛,次脈9-14對,脈間的再次脈為9條,小橫脈較明顯;葉柄長2—6毫米;ㄖo葉;假小穗.單生或叢生于花枝各節,長2.7—3厘米,寬7一10毫米,兩側扁,下部綠色,上部赤紫色;苞片3—5,上方1或 2片腋內無芽;小穗含5—9朵小花;小穗軸脫節于穎下,其節間粗短;穎1片,卵形,長 9—10毫米,寬8毫米,無毛,邊緣生纖毛,具多脈,脈間有小橫脈;外稃與穎相似,卵形,長17毫米,寬13毫米,先端尖,有小尖頭,無毛或有微毛,具多脈(約有31條),其脈間亦有小橫脈,邊緣生纖毛;內稃長13毫米,寬4毫米,頂端尖銳而不具裂缺,兩面均生微毛,背部2脊間有3—5脈,脊外至邊緣各有2脈,各脈間均有稀疏小橫脈,邊緣和脊上均生顯著的纖毛;鱗被3,近同形,卵狀披針形,長3.5毫米,脈紋明顯,邊緣生纖毛;花藥長8毫米,頂端有小尖頭,其上還生小刺毛;子房卵形,長2毫米,被粗毛,花柱顯著,較子房為長,頂端有3條長而纖細的羽毛狀柱頭。果實未見。筍期5—11月,花期多在夏季至秋季。

          用 途:本種為臺灣省普遍栽培的竹類之一。竿可作建筑用材或劈篾編制用具,亦為造紙原料。筍味鮮美,質地柔軟,除蔬食外,還可加工制筍干或罐頭;由于筍期長,產量豐富,故商品效益頗大。此外在臺灣還有在本種竹竿刮取竹茹,作為解熱的中藥材。

          產地分布:浙江南部、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區。模式標本采自臺灣淡水。

          10.鳳尾竹

          學名:Bambusa multiplex cv. Fernleaf.

          別名:觀音竹、米竹

          科屬:禾本科、箣竹屬

          形態特征:為孝順竹的變種。為禾本科竹亞科鳳尾竹屬多年生木質化植物。植株叢生,葉細纖柔,彎曲下垂,宛如鳳尾。葉細小,長約3厘米,常20片排生于枝的兩側,似羽狀。

            原產于我國廣東、廣西、四川、福建等地,江、浙-帶也有栽培,地栽、盆栽均可。

          習性:喜光,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稍耐陰。不耐強光曝曬,怕漬水,宜肥沃、疏松和土層深厚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冬季溫度不低于0度,耐寒性稍差。 

          栽培與養護:鳳尾竹喜向陽高爽之地,有"向陽則茂,宜種高臺"之說;但也能耐陰,可作為室內觀葉賞姿的理想裝飾。春、夏、秋三季只需放置在窗口通風處,入冬放置在向陽處,就可良好生長。地栽的鳳尾竹,春后抽長新葉(這是畏寒之反映),在暖地則四季常青。春、夏、秋生長季節,由根莖部數次長出小筍,富有生機,頗為有趣。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老竿逐漸枯萎,可隨時剪去,以保持姿態的優美?傊,鳳尾竹管理較簡易,除盆干時澆水外,生長期每月施入1-2次稀薄的氮肥即可;對土壤的要求也不高,一般疏松的沙質土就可以了。

          繁 殖:多用分株和扦插繁殖。分株,在2—3月間選一二年生母竹3~5株為一叢帶土分栽。扦插,在5—6月進行,將一年生枝剪成有2~3節的插穗,去掉一部分葉片,插于沙床中,保持濕潤,當年可生根。

          應 用:鳳尾竹株叢密集,竹干矮小,枝葉秀麗,常用于盆栽觀賞,點綴小庭院和居室,也常用于制作盆景或作為低矮綠籬材料。

          11.箬竹

          拉丁名:Indocalamus tessellatus (Munro) Keng f.

          別名:箬葉竹

          分 布: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

          科 屬: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赤竹亞族箬竹屬箬竹組 

          形 態:箬竹,禾本科箬竹屬。拉丁名:Indocalamus latifolius。地下莖為復軸形,有橫走之鞭。小型竹,稈較低矮,高達2米,稈莖與枝條相仿。節間長約25厘米,中空較小。葉片披針形,葉大,長可達45厘米,寬可超過10厘米,下面散生銀色短柔毛,在中脈一側生有1行氈毛。原產于中國,分布于華東、華中地區及陜南漢江流域。山東南部有栽培。喜在低山谷間和河岸生長。 

            稈高約75厘米。直徑4~5毫米,圓筒形或頂端節間稍扁平,節間長2.5~5厘米,中空極;稈環殊少隆起乃至不可觸知;籜鞘長20~25厘米,宿存性,枯萎后呈暗草黃色,稀具小橫脈,故局部地呈方格子狀,無毛,惟下部邊緣具柔軟之褐色纖毛,呈流蘇狀,至于為下方籜所包被著的部分則具絨毛;籜舌頂端呈弧形。兩側各具少數繸毛;籜葉的大小多變化,形甚窄,有時可長逾5厘米,有部分方格狀小橫脈。稈上每節生枝條1枚(稀有2枚者)。葉在成長植株上彎作弧形,葉片作長披針形,大者長達45厘米以上,寬可逾10厘米,先端漸尖,延伸成一細尖頭;上面綠色,有光,下面灰綠色,散生鋸色短柔毛;中脈寬而隆起,黃白色,在葉背面沿中脈之一側生有一行氈毛,次脈有時可多至15乃至18對,小橫脈極明顯;葉基急收縮,葉緣有尖銳小鋸尖;葉柄健壯而帶微紫色;ㄐ蛭匆。

          用 途:竹葉寬大,用作觀賞。葉片還可作粽葉,斗笠等襯墊。

          12.小琴絲竹

          學 名: Bambusa multiplex cv. Alphonse-Karr 

          別 名: 花孝順竹 

          科 屬: 禾本科(Gramineae)、孝順竹屬 (Bambusa)

          類 別: 叢生竹 命名來源:[USDA Agr.Handb.No. 193: 40. 1961]

          形態特征 :叢生竹。稈高2-8m,徑1-4cm。新稈淺紅色,老稈金黃色,并不規則間有綠色縱條紋。 

          產地分布 :長江以南各省。 

          觀賞應用 :叢態優美且稈色秀麗,為庭園觀賞或盆栽的上佳材料。 

            本種為孝順竹的變種,其區別在于稈與枝金黃色,并間有粗細不等的縱條紋,初夏出筍不久,竹籜脫落,稈呈鮮黃色,在陽光照耀下顯示鮮紅色。為著名的觀賞竹品種,分布范圍與孝順竹相同。

          13.紅竹

          拉丁名:Phyllostachys iridescins C.Y.Yao et S.Y.Chen 

          別稱:建水龍竹、紅殼竹、紅雞竹、紅哺雞竹。

          形態特征:竿高6—12米,徑可達10厘米,幼竿被白粉,一、二年生的竿逐漸出現黃綠色縱條紋,老竿則無條紋;中部節間長17—24厘米,竿環和籜環中度緩隆起;X鞘紫紅色或淡紅褐色,邊緣紫褐色。筍期4月中、下旬。

          分布習性:紅竹的適應性很強,除積水和鹽堿地不能生長外,對土壤的要求也不高。

          栽培管理:一般采用移植母竹造林,從秋后至初春均可進行。不需要特殊的栽培管理措施,但其竹筍肉嫩甜美,易遭受蟲害,必須注意防治。

          觀賞特色:發筍量大,筍期長,籜鞘紫紅色,邊緣紫褐色,背部密生紫褐色長纖毛,色彩美觀。

          園藝配置:適于大面積片植,也可宅旁栽培,供食用并觀賞。

          其它:紅竹竹竿堅硬挺拔,竹材用途廣泛,是一個多用的好竹種。

        • 上一篇:【花卉】北方地區月季的管理方法(圖文)
        • 下一篇:【古園】拙政園李宅樓廳大修及其歷史
        文檔留言
        驗證碼: 請在右側輸入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一個
        更多..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丰满黄色网站一级片
      2. <button id="zcyrv"></button>

          <button id="zcyrv"><acronym id="zcyrv"><u id="zcyrv"></u></acronym></button>
          1. <li id="zcyrv"><acronym id="zcyrv"><u id="zcyrv"></u></acronym></li>